记者:唐彼得|发自纽约曼哈顿
【中文金融网 2025年7月5日】—— 中国两大科技巨头京东集团与蚂蚁集团正加快游说中国人民银行,以谋求在香港推出以离岸人民币(CNH)为锚定资产的稳定币项目。这一策略旨在打造人民币版“USDT”,挑战当前由美元主导的全球数字资产体系,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新通道。
知情人士透露,两家公司已在与中国央行高级官员的闭门会议中表达明确意图:希望在香港监管框架内,发行可用于全球跨境结算与交易的人民币稳定币。这一倡议与香港计划于8月1日实施的《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条例》时机高度契合。
多年积累的“美元稳定币统治地位”遭遇挑战
目前,全球稳定币市值超过1600亿美元,其中超99%与美元挂钩。Tether(USDT)和Circle(USDC)两大美元稳定币巨头主导着这一领域,占据着主要交易所、DeFi协议与跨境贸易的核心位置。
“我们看到大量出口企业开始使用USDT进行结算,而非人民币,”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政策顾问表示,“这无疑对人民币构成中长期的国际化压力。”
SWIFT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系统中的使用率已滑落至2.89%,创下自2023年以来的最低点。相比之下,美元的全球结算占比仍维持在48%以上。
香港成“人民币稳定币试验田”
香港金管局和证监会计划从8月开始向合规稳定币发行方发放牌照。京东科技与蚂蚁的技术团队已在监管沙盒中测试了以港元挂钩的原型代币。据参与项目人士透露,两家公司均希望尽快推进人民币锚定版本。
“如果我们只能发行与港元挂钩的代币,等于是绕了一圈回到美元本位,因为港元本身与美元挂钩,”一位蚂蚁集团技术顾问表示,“要打破美元稳定币的垄断,我们就必须发行人民币版本。”
北京的姿态正在“温和转变”
过去数年,中国央行对民间数字货币实验保持高度谨慎,尤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由严格限制加密资产流通。但近年来,在数字人民币(e-CNY)推进缓慢、USDT等民间稳定币广泛渗透跨境支付场景的背景下,官方表态出现微妙变化。
“我们不反对技术试验,”中国央行一位前高官在近期公开论坛上表示,“如果能通过可控范围内的稳定币项目推动人民币使用,值得认真研究。”
尽管目前仍无官方批准文件,但包括数字中国研究院、中银香港、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在内的智库与研究机构,正密集发布支持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政策建议。
技术与监管的双重挑战
人民币稳定币的设计不仅涉及资产锚定、跨境清算、合规审计等系统性问题,还将面临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现实制约。
业内专家指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仍不及美元稳定币体系,要构建可信任的稳定币生态,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托底与透明的资产储备审计。
“任何基于人民币的稳定币都必须保证每日T+0可兑付、接受第三方审计,并提供链上数据披露。”香港大学金融科技中心主任陆铭博士表示,“否则无法获得国际用户信任。”
与此同时,如何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监管套利与潜在的资本外逃风险,也将是中国央行面临的棘手问题。
对国际金融格局的深远影响
如若人民币稳定币在香港成功落地,其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或将远超单一项目。专家预计,它有望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结算的可选方案,减少依赖美元清算网络。
同时,这一机制还可能为中资企业规避SWIFT等西方主导的支付网络提供替代性工具,在地缘政治高度敏感的当下,尤为具有战略意义。
不过,即便技术与政策条件具备,要真正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币稳定币还需赢得市场长期信任。与Tether数千亿美元的链上流通量相比,目前人民币相关稳定币体量几近为零。
结语
京东与蚂蚁集团的这场“货币实验”,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创新的试水,更是一次关于中国货币政策、资本市场开放与全球金融权力再分配的系统性尝试。在香港迈出稳定币监管第一步的关键时刻,人民币能否凭借这一数字形态打开全球化突破口,全球金融市场正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 :本文由 ChineseFin.com 首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