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 vs 比特币:全球储备货币角色的竞争与错位

37

作者:Eric Yang|FedMSB金融学院研究员

在全球金融秩序持续震荡、储备资产观念不断重塑的背景下,黄金与比特币的对照再度被摆上台面。这一对“非主权资产”的组合,不仅映射出资本市场对未来储备逻辑的不同押注,也投射出主权信用体系的制度焦虑与变革张力。

黄金的角色早已深植于国际货币体系。它既是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锚点,也是各国央行储备资产的核心构成,即使在美元本位已确立的年代,黄金依然被视为最后的避风港。在战争、通胀或地缘裂变面前,黄金的价值常常被市场重新激活,其“制度内”的地位从未真正被撼动。

而比特币,则是另一个极端的存在。作为一种生于互联网、运行于全球账本之上的加密资产,比特币既无国家信用背书,也无清算网络支持。它的稀缺性由算法强制设定,价值则源于共识网络的维系。它试图重构的,不仅是支付逻辑,更是一种脱离中心化秩序的价值储备幻想。

这两者的竞争,不是一场静态的优劣比较,而是体制、认知与历史权力结构之间的动态拉锯。

黄金所拥有的,是制度嵌入的深度。它被IMF、BIS及各国央行广泛纳入储备账户,具备现货、期货与ETF等多重资本通道,配套制度与市场结构完备。央行每年净购黄金逾千吨,并形成了全球性的储备信息披露与合法配置机制。

比特币则处于制度边缘。除了个别如萨尔瓦多的政策突破,大多数国家仍对其保持观望、限制或试点态度。在制度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资本市场虽开始尝试通过ETF等工具将其纳入配置逻辑,但尚未建立起如黄金般稳定的制度信任与储备机制。

从市场反应来看,比特币与黄金的“储备表现”也在分化中前行。在通胀冲击或美元系统松动时,两者常出现同步上涨,但在战争冲突或流动性紧缩时,比特币往往承压更重。黄金因其制度认同与流动性深度,更易被机构与主权主体增配,而比特币则因其高波动性与认知分歧,更多成为资产再平衡过程中的“权重变量”。

更关键的是,二者在央行视角下的角色定位完全不同。黄金是“美元体系”内部的风险对冲装置,而比特币目前仍被视为一种潜在风险源,其非主权、非清算、非可控属性令其尚难跨越政策门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比特币的储备愿景毫无可能。它以“数字黄金”之名赢得部分市场青睐,其可追溯性、低转移成本与技术共识逻辑,为未来的多极货币体系留下了实验空间。尤其在一个潜在“去美元化”与“去中介化”的全球金融演进图景中,比特币或许将承担起制度之外、主权之外的一种“观测者角色”。

最终的关键在于,比特币是黄金的继承者,还是对手?

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周期下人类对“价值信任”的两种路径:黄金,是主权世界里的共识遗产;比特币,是去主权时代的风险试验。它们的并存,是旧制度边界上的延伸与挑战,是金融信任架构的动态重构。

——原文首发于ChineseFin,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