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米|发自纽约曼哈顿
【中文金融网 2025年6月19日】在本周举行的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将设立“国际e-CNY运营中心”,统筹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下的应用体系建设,并同步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能力升级,推动构建更加多元、稳健的全球货币清算格局。
潘功胜指出,当前国际支付体系“效率不高、成本较重、依赖单一网络且存在政治化风险”,数字货币与自主可控的清算网络,有望为全球跨境支付体系注入新的制度选择。
据悉,国际e-CNY运营中心将落户上海金融核心区,承担数字人民币在海外使用的注册、结算、合规与接口对接任务,并与CIPS实现系统级联动。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来自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六家外资银行正式接入CIPS系统,部分机构已启动数字人民币跨境业务测试。
设立国际运营中心,是人民银行在本次论坛上提出的“八项金融开放举措”之一,涵盖征信体系、离岸金融、贸易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多个层面,显示出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监管层推动金融制度型开放的系统化部署。
业内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体系中的定位,与美元主导的SWIFT体系及部分民间稳定币方案形成对比。潘功胜特别强调,e-CNY的功能将聚焦于“支付型场景”,其法律地位为现金(M0)的数字延伸,不具有资本属性,也不承担汇率工具职能。
与此同时,央行正在与多国央行、监管机构探讨数字货币在跨境流通中的互操作机制,并已在技术接口、数据合规、交易可追溯性等层面展开初步试点。多位与会专家指出,未来CIPS与e-CNY将构成人民币国际化“双轮驱动”的关键基础设施平台。
来自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认为,此举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从“计价贸易”阶段进入“清算制度”阶段。报告指出,数字人民币的跨境路径,能够在全球多边货币体系加速调整过程中,增强人民币的清算确定性与系统融入度。
尽管如此,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推广仍面临数据互认、KYC标准、资金可兑换性等挑战。金融监管专家建议,国际e-CNY中心的功能设计,应兼顾金融安全边界与开放生态建设,避免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原文首发于ChineseFin,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