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货币”的再定义:何为货币?

27

作者:Michael Mynn|FedMSB首席顾问

一、引言:传统货币定义的局限性

货币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工具,自古以来经历了多次演化,从实物货币到金属币、纸币、银行存款再到电子账户与数字货币。传统经济学将货币定义为同时具备以下三项职能的金融媒介:

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

价值储藏(Store of Value)

然而,随着去中心化网络、数字资产和智能合约的发展,传统货币定义日益显现出其理论与实务上的局限性:

稳定币(如 USDT、USDC)实现了高速跨境流通与支付便利

加密资产(如 BTC、ETH)具备储值甚至支付功能,部分场景下形成“数字黄金”

数字平台币(如 Toncoin)嵌入社交/通信生态,实现闭环经济体系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与商业银行货币之间出现功能竞争与清算分化

在这一背景下,亟需对“货币”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构建一个兼容多元货币形态、适应数字时代治理需求的功能性框架。

二、“货币五维模型”:从职能到评估标准

为系统化识别和分类新型货币形态,我们提出“货币五维模型”(Monetary Five-Dimension Model),以货币功能强度为核心维度,而非法定资格属性,具备较强的分析与政策适配能力。

1. 流通性(Liquidity)

衡量该货币形态是否广泛被接受作为支付媒介,交易成本是否较低,结算是否高效。

2. 记账功能(Unit of Account)

评估该货币是否用于标价、合同签订、会计计量等日常经济行为。

3. 价值锚定与稳定性(Value Pegging & Stability)

判断其价值是否相对稳定,是否锚定法定货币或其他权威资产,或是否依赖算法稳定机制。

4. 网络效应(Network Utility)

分析其在区域或全球网络中的使用基础、生态渗透程度、跨境适应性与平台联动性。

5. 治理机制合法性(Governance Legitimacy)

识别其是否具备清晰的治理架构(如国家授权、平台合规治理、去中心化共识)以及是否获得广泛信任。

*说明:本模型为货币形态的功能评估工具,不构成对法定货币或金融许可地位的认定标准。

6. 可编程性(Programmability)(可选)

对于智能合约驱动的数字货币,其可否嵌入支付逻辑、合规条件与自动清算机制,也是现代货币效能的重要考量维度。

三、2025年货币再定义(FedMSB 提案)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适应数字时代的功能性货币定义:

货币,是在特定经济体或网络系统中,具备广泛支付能力、价值计量与储藏效能,并由有效治理机制支撑的清算与信任单位。其形态可涵盖实物、电子、可编程合约,或其他经法律授权或共识机制承认的交易载体。

此定义强调:

功能优先:以支付、计量与储藏等经济行为为核心标准;

治理包容性:兼容国家发行、平台治理、算法社区等多种机制;

形式多样化:涵盖实物、电子、加密与智能合约货币;

主权非排他性:不局限于国家法币,容纳网络货币、稳定币与平台币等非传统形态。

四、模型应用示例:典型货币形态分析

以下表格展示了部分主要货币或类货币形态在五维模型下的表现,用于说明模型的分类与评估能力:

货币类型流通性记账功能价值锚定网络效应治理机制说明
USDC高(监管型)锚定美元
BTC中(去中心化)去中心化储值工具
e-CNY高(央行直接)法定数字货币
Toncoin脱胎自 Telegram
Sui Coin高可编程性

五、结语:未来货币范式的功能逻辑重建

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迫使我们跳出“货币即主权工具”的思维范式。本文提出的“货币五维模型”与2025年货币再定义,致力于为数字货币、多元支付工具、清算机制重构与监管设计提供系统性、可比性和适应性更强的理论基础。

面对未来金融科技浪潮,一个能容纳算法锚定、共识治理、跨域流通的货币定义,或将成为构建全球数字经济秩序的关键语义支点。

——原文首发于ChineseFin,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