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不是“创新”——它是货币制度记忆的数字延申

40

作者:Mr. Young|联邦货币服务业协会(FedMSB)主席

当GENIUS Act在美国参议院顺利通过,为稳定币确立联邦监管框架的同时,市场舆论普遍将之视作“加密金融进入主流的转折点”。但若从货币制度史的纵深回望,我们会发现:所谓稳定币,并非一场货币范式的颠覆性创新,而更像是一次数字技术下的制度复写。

它所携带的,不是新的货币理念,而是对旧制度逻辑的数字继承。GENIUS Act的意义,也不在于监管技术的突破,而在于赋予传统规则新的应用载体——完成一场“数字货币局”的制度克隆。

一、稳定币的制度原型:金本位与货币局的再数字化

稳定币的设计核心是“资产锚定 + 赎回路径”,本质上与金本位制度及20世纪初期的货币局安排极为相似:

– 金本位下的纸币,依黄金储备兑付;

– 货币局体制中,本币完全依赖外汇储备背书,如香港联系汇率机制(港币锚定美元);

– 发行者无货币主权,只履行机制规则,避免政策操纵。

今日稳定币(如USDC、USDT)不过是将这一结构上链,使用智能合约和链上储备报告替代中央清算与央行审计。其“去中心化”的形象,不过是技术包装下的制度迁移。

稳定币不是“对货币制度的挑战”,恰恰是对“强规则货币框架”的忠实再现。

二、GENIUS Act:数字货币局制度的官方奠基

GENIUS Act并未将稳定币归入证券或商品监管框架,而是开辟出独立通道,将其定义为“支付型数字资产”,明确:

– 发行人需注册,满足储备、透明度与资本金要求;

– 所有稳定币须100%锚定美元或流动性等值资产;

– AML/KYC 适用银行监管逻辑;

– 由财政部与联邦储备系统构成监管核心。

这套制度的意涵并非监管“创新”,而是向全球金融系统宣告:美元将在链上空间继续主导清算架构,稳定币将作为“美元外延结构”获得官方认可与合规身份。

本质上,这是对“主权信用 + 规则执行”架构的数字再造,也可视为美方对抗他国央行数字货币、维系美元清算霸权的一步制度先手。

三、货币制度视角下的稳定币现实主义

真正具颠覆性的货币制度,如比特币,其挑战的是国家信用本身。而稳定币不挑战主权,反而依赖它:

– 锚定对象是美元或欧元,信用逻辑未变;

– 发行依托传统金融系统与商业银行;

– 使用场景限于支付/清算接口,不具完全货币功能。

稳定币的成功,来自它的“制度熟悉感”。它不是对主权货币的否定,而是其技术外包。

GENIUS Act未改变制度逻辑,而是为它在新语境下赋予了合法性与延展力。

结语:稳定币,是制度记忆的区块链延申

真正塑造世界金融格局的,不是技术奇观,而是能稳定复制的规则安排。GENIUS Act通过,不是加密金融胜出,而是传统金融实现“去物理空间化”的新一次胜利。

——原文首发于ChineseFin,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