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唐彼得|发自纽约曼哈顿
【中文金融网 2025年6月23日】在数字支付日益主导全球金融体系的当下,欧洲终于在支付主权领域迈出关键一步。6月23日,欧洲支付倡议(EPI)与EuroPA正式宣布达成深度合作,启动覆盖15国的跨境即时支付解决方案构建。这不仅被视为欧洲金融自主战略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欧盟数字货币与支付基础设施重塑进入新阶段。
一场跨境支付的“欧式反击”
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合作将整合EPI开发中的“Wero”数字钱包与EuroPA旗下本地支付平台(如西班牙Bizum、意大利Bancomat、葡萄牙MB WAY等),力求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账户到账户(A2A)结算机制,最终实现15国居民可在任意接入国之间即时完成个人或商业支付,涵盖线上、线下与移动端场景。
“这不是一场技术合作,而是一场金融架构层面的集体觉醒。”
——欧洲央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总监 Ulrich Bindseil
EuroPA当前已覆盖超5000万活跃用户,EPI的加入意味着欧洲支付生态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协同整合。业内分析指出,相较美国主导的VISA、Mastercard网络与中国领先的支付宝、微信支付体系,欧洲本土支付长期面临碎片化、低渗透与监管协同不足的困境。而此次联手,或将成为“欧洲支付主权”的重要试验田。
从联盟走向整合:Wero的现实路径
EPI方面表示,“Wero”预计将在2026年前实现全面商用落地,首批支持国包括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芬兰及西班牙,后续将拓展至所有EuroPA成员国。合作内容涵盖以下几个维度:
– 互联互通现有支付系统,推动用户在不同国家间无缝完成支付;
– 统一KYC与风控机制,确保身份认证与合规标准协调;
– 兼容TIPS与SEPA Inst系统,实现实时结算与资金透明化;
– 拓展商户侧二维码与NFC接入能力。
这一进程亦获得了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支持,被纳入《欧洲支付战略2030》蓝图之中。
美国体系之外的“金融主权带”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支付版图中,美国基础设施——尤其是SWIFT网络、VISA/Mastercard清算、Stripe与PayPal通道——仍主导大量国际交易与商户收单,而中国则依托央行数字货币(e-CNY)与数字钱包生态建立了独立架构。
EPI与EuroPA联盟被认为是欧洲对此“双边模式”的“金融第三极”尝试:
一方面绕开美元清算依赖;另一方面推进本土数字钱包向外扩展,借助监管标准与数据隐私优势形成制度护城河。
“这场支付重构不是‘欧洲版支付宝’,而是‘金融主权带’的雏形。”一位接近EPI筹备委员会的业内人士对ChineseFin指出。
评论:重构欧洲支付,路远而迫切
诚然,相比中美已有成熟市场生态,欧洲的支付整合更像一场从底层技术向上构建的“逆周期工程”。但无论是面对地缘风险、金融数据本地化监管要求,还是全球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竞速趋势,欧洲都无法再以“后进入者”姿态应对。
EPI与EuroPA的融合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打通银行与商户、监管与用户之间的多重壁垒。
在一个去美元化、去平台化的金融世界中,支付不再只是交易通道,而是国家竞争力的延伸。
——原文首发于ChineseFin,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