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米|发自纽约曼哈顿
【中文金融网 2025年6月26日】本周,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围绕“以科技支持金融创新、以金融赋能商业与消费生态”的总体方向,发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此轮政策组合,旨在落实“以消费促增长、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推动金融体系更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强化消费金融:政策组合聚焦结构性支持
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举措,着力提升消费金融的可得性、便利性与覆盖广度,主要包括: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专项工具,重点支持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服务性消费领域;
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首贷户、续贷需求、汽车消费和以旧换新等重点领域的信贷倾斜;
推动数字人民币和移动支付广泛应用,持续优化支付环境,提升消费者体验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为配合上述政策落地,自6月25日起,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再贷款工具,向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投放总额5000亿元的再贷款资金,以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后续还将强化配套监管与政策效果评估,确保措施落地见效。
宏观政策协同:消费驱动成为政策共识
自2024年底以来,中国宏观政策持续强调“内需优先”战略导向。财政部已明确,2025年将扩大赤字率并提高专项债发行额度,通过财政贴息、补贴引导等方式持续扩大消费拉动效应。
在6月25日于天津举行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年会上,国务院总理再次强调,要通过系统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增强内需动能,提升经济体系的韧性与活力。
与此同时,自3月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引导商业银行提升信用卡额度、扩大消费信贷发放能力,释放潜在消费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金融科技支撑:数字金融与场景创新并进
本轮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强金融机构对数字消费与绿色消费场景的服务能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具体体现在:
金融科技赋能传统业务转型:供应链金融、信用分期、车贷、家电更新换代等业务快速扩张,线上线下金融产品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数字人民币试点加快推进,并结合大数据、AI风控等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普惠性。
这一系列措施有望构建更加多元、弹性强、风险可控的消费金融体系,支撑消费生态全面升级。
融合商业生态:外资、平台与城市联动形成合力
在科技与政策双重驱动下,外资企业也加快在华布局。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外资企业累计实际使用投资金额已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为金融创新和消费生态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以广州“金交会”为代表的城市金融展会平台加快构建“金融+科技+生活”桥梁,推动新金融产品、数字支付方案和跨界商业场景的集中展示与落地转化。
市场反应与社会预期
政策发布后,A股市场中消费金融、家电、汽车等板块普遍上涨。例如,6月25日,申万商贸零售指数涨幅超过2.1%,市场普遍看好政策对消费相关行业的长期推动作用。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政策重点正从“货币刺激”转向“结构激活”,目标在于强化消费主体的信心和能力,同时提升供给侧对新型消费场景的适配度。
展望与挑战
尽管当前消费市场呈现回暖态势,但仍面临三大现实挑战:
1. 信贷扩张过程中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控制;
2. 数字人民币渗透率及消费者接受度;
3. 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执行力与落地效果。
专家建议,未来需在普惠性与审慎监管之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确保金融创新既能激发经济活力,又能守住风险底线。
总结
总体来看,此轮政策组合体现出中国政府在“双循环”战略格局下,推动科技、金融与商业深度融合的系统性意图。通过“科技支持—金融赋能—消费提振”三位一体的联动路径,正逐步构建起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消费金融新生态。
——版权声明 :本文由 ChineseFin.com 首家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